时间:2017-06-06 点击: 次 来源:中国网 作者:李晓兰 - 小 + 大
人物名片: 陈力平,艺名老山羊,1955年9月29日出生,景德镇手工锔瓷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幼在景德镇土生土长,对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谙熟于心,师承于北派锔瓷工匠泰斗、宫廷锔瓷传人王振海,技艺精湛。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在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当中,有一样绝活与制瓷历史共生千年,北宋的张择端曾将其形象的绘制在《清明上河图》之中,旧时候,由于受到“惜物保福”的朴素情感影响,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布衣草民,大都见识过这门技艺的神奇,这就是---锔瓷。
“锔瓷”是一项传统补瓷工艺,历史超过千年,经过工匠巧手,把破碎的瓷器拼好固定,用金刚钻在破损器物上钻孔,再用锔钉嵌住抓牢,使其恢复原样。这样的工艺古代多是出现在家传之宝或是有纪念性的陶瓷被不慎打破之后,修补过的瓷器滴水不漏,而锔钉在器物上成为装饰,与瓷器融为一体,既能继续使用,又有观赏价值。在很多博物馆的瓷器藏品中和一些大家族的收藏品中都能看到“锔瓷”宝物。
老山羊自幼随父亲陈学民在宇宙瓷厂工作生活,对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可以说是谙熟于心。陈力平师承于北派锔瓷工匠泰斗、宫廷锔瓷技艺传人王振海,人称“王老邪”,被誉为中国“锔瓷第一人”,在收藏界和锔瓷派系中大名鼎鼎,被中国中央电视台和其它众多媒体争相报道。王老邪对陈力平技艺倾囊相授,并赠其一幅字画,曰:“缝补生命、修复艺术、锔瓷绝技、聚乐生活”,希望陈力平将锔瓷手艺好好传承,并发扬光大。对于此,陈力平本人当然是乐此不疲,本就属羊的陈力平说自己艺名就叫“老山羊”,他甘在锔瓷行当的工作中钻研一生,在锔瓷的世界里,他就是一只快乐的老山羊。 陈力平始终对锔瓷技艺抱有敬畏之心,在他看来,锔瓷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惜物保福”的朴素情感,而更是在一拼一接、一钻一锔之间,建立了人与器的交流,从对器物的态度上升到对生命的态度,而这也正是手工技艺传承的精神动力。
拿到一件破损的瓷器,陈力平首先是看,细细端详、反复揣摩,一看器物原本的华美气质,二看器物的损伤程度,三看器物的留存价值,四看该何处钻孔、锔钉又该怎样排列。所以,也可以说,看,是锔瓷过程第一道工序,也是最关键的,实际上是再发现再创造再设计,只有经过这样的琢磨推敲,锔过的瓷器才能起死回生,甚至更具价值。 看过之后,陈力平便要下手拼接,他将破碎成许多块的瓷器拼合起来,然后用细绳缠绕捆扎,将器物各碎片紧紧固定,还要用小锤子轻轻敲击,可谓“软硬兼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复原,且要用力均匀,恰到好处才能严丝合缝,否则锔起来就容易变形和缺陷,功败垂成。
钻孔是锔瓷中最讲究的活计,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 就是锔瓷中的钻孔。陶瓷是高温硬质器皿,要在陶瓷表面钻出深浅合规、尺寸均匀的小孔,误差以零点零几毫米计算,非要金刚钻不可。金刚钻南方北方造型略有区别,但原理大同小异,都是以皮绳做成弓子形状,左右拉动带动钻杆高速转动,钻石颗粒制成的钻头就可以在瓷器上开出微小的孔洞,小孔沿着裂缝两边排开,用于工匠嵌放锔钉,钻头对瓷器是硬碰硬,这力道拿捏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并且,这钻孔的角度也有着十分的讲究,只有经年累月坚持下来极具匠心的老师傅,才能下手稳如磐石,不差一丝!
孔钻好了,陈力平就要开始备料,锔瓷可以用金银,以显奢华气派,也可以是铜。将这些锔钉一个个插进钻孔,或穿或填,用小锤子轻轻敲击使锔钉固定抓牢,手法各不相同。 上好了锔钉不要以为就完工了,其实这才完成了一小半,还要对上好的锔钉进行整形,俗话说锔瓷“三分锔,七分修”,根据器皿不同,破裂位置不同,锔钉抓合张力不同,而再加以琢磨修整,使瓷器上的锔钉平整光滑,饱满熨帖,不仅不显多余,反而使修补后的瓷器增添新的韵味。
现代锔瓷修复讲究既能修好器型,又能装饰出新的花样。口沿肩颈、梅兰竹菊、花鸟虫鱼,陈力平常常在不同器物上修饰不同的锔钉、锔子,巧妙利用器物的残缺美,让瓷器涅槃重生,旧貌换新颜。 在汉字当中,“锔”字中有尺有口,表示规矩法度,器物破碎,法度则不存,陈力平用金刚钻将瓷器修补完整,让它重现光华,这便是“锔瓷”。可以说,每件浴火重生的瓷器都是独一无二,韵味无限的人间珍品。
文化历史的传承需要载体,操持着金刚钻的陈力平将延续着景德镇这种古老的手工锔瓷历史,继续传承与发扬。(李晓兰) 咨询:40018107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