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综合资讯 > 文章

都昌詹冬龙:乐善好施情系老百姓,济困扶贫心中有大爱

时间:2017-06-23    点击: 次    来源:中国网    作者:姜强 - 小 + 大

高级记者|姜强

 

  一次去都昌基层采访,记者从当地不少老百姓的口中,经常听到一个亲切的名字叫詹冬龙。老百姓告诉我,詹冬龙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如一做好事,深入人心,感人肺腑,深受群众爱戴,希望媒体多多关注这样的好人好事,真人真事。

 

  经过深入了解,记者对詹冬龙的认识逐渐深刻,其鲜活的形象跃于记者笔端,呼之欲出。

 

  詹冬龙,男,46岁,九江市都昌县和合乡人,九江市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文明办理事,市爱国拥军促进会秘书长,九江爱心(浔)联盟创始人,九江市人社局驻都昌县土塘镇潘垅村扶贫帮困第一书记。詹冬龙在部队服役期间,六次立功,多次被评为优秀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后,又被评为市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鄱阳湖儿童救助中心爱心大使、九江市第四届道德模范等。

 

  从善如流由来已久,詹冬龙好事做了一箩筐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个人的善良,与父母和其成长环境有关。从小受父母“施比受有福”的教诲,詹冬龙很早懂得“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的道理,牢记父母的叮嘱“见穷苦亲邻有难,须多加体恤关心”,做到“见人善,即思齐”。

 

  詹冬龙还是在读初中时,他家邻居詹元仕老夫妇俩,儿女没有一个在身边,但詹冬龙一家,却自发轮流照顾十多年,直到两老人去逝。1983年,他从姐姐、哥哥手里接过这个爱心棒,坚持照顾老人七年之久,直至1990年自己参军入伍。

 

  1994年冬天,当时正在部队读军官院校的詹冬龙,每月津贴才40多元。听说同村一幢老房子住着四户人家,因电线走火烧得精光,他当即向同学借了200元寄去,并随信鼓励老乡树立生活信心,努力重建家园。

 

  1995年7月,詹冬龙从空军雷达学院毕业留校。当年9月,作为学员队团支部书记的詹冬龙,代表学员队与驻地所在街道签订了一份“拥政爱民包民服务”协议书,主动请缨照顾体弱多病的七旬孤寡老人沈有清夫妇,帮助买米买煤、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还发起了“节省一元津贴,奉献一片爱心”的活动,以资助老人。后来,詹冬龙调去北京、甘肃等地工作,但每年仍要打电话、写信或寄钱给沈老。2014年12月,沈老90大寿,詹冬龙在QQ群里发布消息,号召已经复员回家的当年战友,一起赶来为老人祝寿。老人紧紧握住詹冬龙的手不放:“没想到20年来,你们一直牵挂着我们,老伴去世前,还念念不忘你们呀!”。目前,这种“拥军爱民包民服务”的活动已被空军预警学院传承下来,坚持至今。 

 

  1998年,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灾。作为空军雷达学院队员干部的詹冬龙主动放弃休假,带领学员紧急投入到抗洪抢险之中,与洪水苦战三天三夜,而自已农村老家的房子则被水冲倒,东西来不及转移,损失数万元。

 

  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詹冬龙每次捐款都相当踊跃,尤其在“5.12”汶川地震期间,他向单位党组织主动交纳5012元的“特殊党费”,成为单位个人捐款最多的一个。

 

  2006年11月,北京《新京报》刊登了一则“白血病患儿在寒风跪乞两小时,仅得5元善款”的报道。见报后,没想到这个乞讨救命钱的9岁小孩恰是詹冬龙的老乡,因患白血病转到京城治疗。为了孩子,父母已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看到父母一筹莫展,孩子偷出医院自己去乞讨。得知情况,詹冬龙和北京“老乡会”立即商议,制作孩子病情宣传片在“都昌人在北京”网站发起募捐。受此宣传片的影响,不多久爱心善款便募集到3万元。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一消息通过网络传到了远在台湾的慈善家郭台铭的耳中,郭总即派其驻京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到医院了解,并代自己送去一张30万元的支票,使得孩子有钱得以在医院顺利进行治疗。 

 

  2008年4月,詹冬龙在西北戈壁空军某基地服役时,获悉距部队千余公里外的阿拉善左旗阿盟,有一贫困中学生李轩伊面临缀学,其父因车祸成植物人,母亲失业,家中债台高筑。了解情况后,詹冬龙当即出手资助李轩伊还有其他两位贫困学子。在他的资助下,三位寒门学子顺利完成学业、相继考取本科院校。他们的人生因为詹冬龙的善举,而从此大不相同。

 

  寸草尽心报效家乡,詹冬龙情系普通老百姓

 

  “在外不忘父老,回家更要尽力”,詹冬龙说,“故乡是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没有家乡的养育,就没有我的今天。知恩图报,回报桑梓,不仅要这么去想,更要这么去做”。

 

  2008年春节,詹冬龙父亲去世十周年。他回老家探亲,10多位战友不约而同来到他家,他却领着大家一起去乡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送上水果、糕点和压岁钱,对老人嘘寒问暖,促膝谈心。并商量从此将每年春节前到敬老院慰问当成一项惯例来坚持,另外还筹资设立了敬老基金会。在詹冬龙的影响下,他的家人也纷纷主动加入到这一活动当中。2013年腊八节,听说敬老院老人想吃米粑,其岳母立即召集一大家子人,机粉剁肉,炒菜做粑,忙活了一、两天,做了很多米粑送到敬老院,让老人尽情享用了一番;2014年,为了给敬老院老人每人订做一身棉衣棉裤,詹冬龙的妻子亲自为老人尺量身高体围;2015年,詹冬龙哥哥为又敬老院的每一位老人,各弹了一床棉絮,其嫂子则在网上自费为老人订购被套,还按脚码大小给老人各做了一双暖鞋。

 

  2010年,詹冬龙从部队转业分到九江市外国专家局工作,对家乡的公益事业投入更多。当他从战友那里听到鄱阳湖儿童救助中心(非政府慈善组织,此为全国第5个太阳村,专门收留无人抚养的未成年子女、孤儿、残疾儿童,无偿开展特殊教育、心理辅导、权益保护及职业培训)的事后,专程赶到太阳村,掏出身边仅有的800元钱给孩子们改善伙食。自那以后,詹冬龙多次自费上北京,找北京老乡会、中华慈善总会和空政文工团等,为太阳村奔走相告。在他的努力下,2012年,北京都昌商会专程来到太阳村,捐赠2万多元物资。在太阳村成立5周年之际,詹冬龙还邀请到他的战友——空政文工团演员、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形象大使易秒英专程到太阳村义演,空政文工团副团长刘洋兵亲自带队,其个人还向太阳村捐款5000元。

 

  2012年,在六一、国庆、元旦前夕,詹冬龙又分别组织战友、所在党支部人员和部分军转干部到太阳村献爱心,捐款捐物6万余元。2014年,詹冬龙还组织了同批转业的战友为太阳村送去百多套会议桌椅。

 

  2012 年,詹冬龙将自己的稿费6000 元全部捐给母校,自掏腰包1万多元为家乡中、小学购置数千册图书,设立爱心书屋,推动“都昌县和合中学奖教助学爱心基金”、“九江空军903战友爱心基金”的成立,募集到30万元,使得母校的教育质量发生了喜人变化,学生中考成绩连年攀升。同时,他还先后资助了4个侄儿侄女读完高中上大学,直至走上工作岗位。

 

  2013年5月,彭泽县一6岁女孩雯雯被一辆农用车碾压拖行3米多,重伤住院。詹冬龙看到浔阳晚报的报道后,立即赶到报社捐款1000元,随后还发动亲朋好友继续捐款。

 

  2015年4月,老家村民詹喜宝在江苏常州因冲进火海救妻儿全身80%被烧伤,一家三口的医药费至少要200万元。得知此事,詹冬龙立即伸出援手,并精心组织了爱心募捐活动,短短半个月,善款高达300余万元,挽救了三个人的性命。

 

  随着詹冬龙发起的慈善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慕名找他寻求帮助的人也越来越多。看到求助者们殷切期盼的目光,詹冬龙感受到了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他深知个人力量有限,为此,他不停地奔走呼吁,吸引志同道合者加入,使得自己从当初做慈善仅凭一己之力只知孤军奋战的人,而逐步蜕变成为一个协调各方、善于借力的的慈善发起人。他认为,如果能把社会力量调动起来,那么能给困难者带来的就帮助将是巨大无比的。”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而且,他还是造血干细胞和人体器官志愿捐献者。他说:“我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从不指望回报,只求大家能将爱心传递下去,营造爱心大联盟,为社会做更多的公益事。”  

 

  扶贫济困攻难克坚,詹冬龙心和群众在一起

 

  尽管詹冬龙在部队从普通战士走上了团级领导岗位,但他清贫俭朴,节衣缩食,生活简简单单。他唯一从不吝惜的,那就是公益事业。他把工作当公益,把公益当事业,转业后分管特色农业,他带领农民搞电商,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农产品。因工作突出,上级寄予了詹冬龙更多的期待。

 

  2016年5月31日,为了扶贫攻坚工作的需要,詹冬龙接受组织派遣,以九江市人社局驻都昌县土塘镇潘垅村第一书记的身份开始了他的专项扶贫。

 

  潘垅村地处土塘镇西南部,有17个自然村、31个村小组,共877户3945人,该村贫困人口多,耕地面积少,属丘陵地区,低涯易涝易旱,大部分劳力外出打工,一直是扶贫攻坚的老大难。

 

  詹冬龙深知,扶贫工作不是立竿见影、速见成效的事情。怎么扶才能让老百姓脱贫,他熬费了苦心。

 

  驻村当天,詹冬龙就马上召开潘垅村扶贫工作碰头会,听取各片区负责人情况报告,提出做好当前扶贫工作"六动六多"理念:一是上下联动,多走进村民贫困户中,宣传有关扶贫政策;二是信息互动,多与帮扶对象沟通,精准填报有关数据;三是政策驱动,多学习运用扶贫政策,为脱贫攻坚提供保障;四是产业撬动,多招商引资发展特色产业,为脱贫致富输血造血;五是能人带动,多与乡贤能人对接,鼓励返乡创业带动发展;六是宣传发动,多弘扬正能量,为扶贫先扶志营造良好风气。

 

  为了调动各方积极性,他通过每日工作落实,每周会议碰头,半月工作汇总,每月工作推进等有效手段,教方法,提要求,加强过程管理,提高工作实效。

 

  他以脱贫为底线,以兴村富民为目标,针对潘垅村的实际,认真做好顶层设计,制订出科学有效的帮扶计划,确定“因地制宜、种养结合、长短互补、跨越发展”工作思路,充分利用村里现有资源,计划在1—2年内,集中精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让贫困户加入产业组织,脱贫致富。

 

  一是推广稻虾蟹养殖。将现在水田进行小龙虾、青虾、螃蟹和水稻套种混养。

 

  二是进行辣木种植加工。借鉴一乡一品九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辣木的先进经验,以村委合作社的名义,先行种植200种辣木,实行保底收购合作,让贫困户优先务工,加入合作社成为股东。

 

  三是借力农业综合开发。借助都昌北京商会资源,招商引资,指导大自然农业开发公司带头人搞好产业规划,开好民俗农家乐、水域养鱼、攀岩利用等特色产业,增加收入,带动农民致富。

 

  一年多来,在扶贫工作中,詹冬龙从不摆架子,一心俯下身、深入群众中间,反复了解情况,宣传党的扶贫政策,“问诊把脉”、与贫困户一道商讨找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詹冬龙带领群众主动作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他的脚印印到每个贫困村民的家中,印在了田间地头,听民声、知民情、记民忧、问民计,与农民群众进行面对面接触、心连心交流。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年以来,詹冬龙的扶贫工作,抛洒了心血和汗水,也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赞誉。

 

  有的村民说,“詹书记的心里装的全是我们普通老百姓”;有的村民说,“詹书记就是我们的大恩人,他使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也使我们感受到了村里实实在在的变化”;有的说,“我们感谢詹书记,他永远是我们贴心的好干部”。

 

  编辑:万瑜


微信扫码,打赏一下

支付宝扫码,打赏一下

谢谢您的打赏与支持!您的认可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上一篇:中美首轮安全对话开启 美称最高要务是朝核问题

下一篇:特朗普发推质问奥巴马:早知道俄干预大选,为何什么也没做?

赣ICP备10002795号-1  |   QQ:450230511  |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抚河北路117号  |  电话:13184589838  |  
Copyright © 2017 天人系列管理系统 版权所有,授权www.jxhaiwainet.cn使用 Powered by 55T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