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15 点击: 次 来源:中国报道 作者: - 小 + 大
中国报道讯(熊绍君 张恩民报道)在江西农业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有这样一位教授:他既是实验室里严谨求真的科研工作者,又是田间地头躬身实践的科技特派员;他既是三尺讲台上的“严师”,又是实验室里的“科研先锋”,更是田间地头的“科技使者”。他既能在纳米材料、食品安全检测等前沿领域发表高水平论文,又能扎根乡村,用科技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他就是江西农业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硕士生导师黄喜根教授,一位将科研创新与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紧密结合的“江西好人”。他数十年来扎根教学科研一线,潜心育人、服务社会,将论文写在赣鄱大地上,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和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黄喜根,男,汉族,1973年2月生,中国共产党党员,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西农业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医药农药合成、食品安全检测、土壤和水污染重金属处理等方面的研究,省自然资源厅、省科技厅、省工信厅和高新企业认定评审专家;坚守立德树人、强农兴农初心使命,扎根地方农业院校教学与科研,躬耕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将科研创新和论文写在大地上有机结合,既服务工业领域,又服务农业领域,尽心尽力到乡村振兴工作第一线,充分发挥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潜心育人:三尺讲台写春秋铸辉煌 黄喜根教授自1995年进入江西农业大学任教以来,牢记立德树人初心使命,30年一直坚守教学和科学研究一线。自担任硕士生导师以来,黄教授更是全身心投入其中,他教学上承担过《物理化学(上、下)》、《催化原理》、《胶体与界面化学》、《绿色化学》、《绿色化学与生活健康》、《无机及分析化学》及《定量分析化学》等11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亲自带领学生完成生产实习,年均教学工作量超600学时,作为教授承担的上课门数和教学工作量在学校位列第一方阵,在学院第一。他潜心教学,培育打造自己的教学团队,2002-2009年担任化学系副主任兼任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以来,他带领团队获得国家、省级和校级教改课题20+项;本人主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课题1项和省级教改课题5项,2006年主持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2007-2009年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参与获江西省林学会林业科技奖三等奖1项,获得“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2018年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认真备课,教学中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工作全过程,以真情、真心和真诚接近和教育学生,用所学增强学生的信心,促进学生不断健康成长,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在BBS上,《绿色化学与生活健康》曾被学生评为最受欢迎的课程,连续获得2005年,2006年和2008年度江西农业大学优秀教师;乐于分享30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及参加各类赛事的心得,团队龚磊教授和刘倩副教授先后获得校优秀教师和教学标兵。 他还先后担任班主任和支部书记,他尽心履行班主任和研究生支部书记职责,协助学院访企走岗拓岗;作为一个党员教授兼任研究生支部书记,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方面下功夫,不心随境转,而要境随心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坚信党的正确,这样看世界都是温暖的,可以融化和感化身边的学生。 他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通过科学家的励志故事、传统诗词文化、科技发展史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科研精神。他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构建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的物理化学教学模式,推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 在他的精心培养下,一批批学子成长为行业骨干,如图1。他的学生中,有的成为高校教师,有的进入科研院所,还有的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他常说:“教师的天职是育人,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塑造品格。”他主讲《物理化学》、《催化原理》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他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并通过一系列的励志故事和我国伟大科学家的成长历程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图1为黄喜根教授指导学生 在他的指导下,多名研究生在《Talanta》、《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部分成果应用于重金属污染治理和食品安全检测领域。他培养的学生中,许多人已成为高校教师、企业技术骨干,真正实现了“桃李满天下”。 二、科研报国:创新成果促发展惠民生 黄教授的研究方向涵盖纳米材料制备、医药农药合成、食品安全检测、土壤和水污染治理等多个领域。他长期致力于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医药农药合成、食品安全检测、土壤和水污染重金属处理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他参与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等10余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 其中多篇发表于《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Microchimica Acta》等国际权威期刊。 他和团队研发的“电化学传感器”技术,可高灵敏度检测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为食品安全和环境监测提供了高效、低成本的解决方案。他的团队开发的“动植物油脂制备汽柴油”技术,为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思路。这些科研成果不仅在实验室取得突破,还填补了国内空白,更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帮助农业企业优化农药使用,减少环境污染等。 三、科技兴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变化中 作为一名农业高校的科研工作者,黄喜根教授始终心系“三农”。他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团队深入农村,开展科技帮扶。他作为江西农业大学科技特派员,2023年,入驻新干县商洲枳壳种植基地,为当地农户提供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等技术指导,如图2。 图2:黄喜根新干商洲枳壳科技小院进行科技服务 “整地时做到外高内低,利于水土保持;收集秸秆覆盖树盘,减少水分蒸发……”在田间地头,黄喜根手把手教农民科学种植,帮助他们提高产量和品质,使当地枳壳产业提质增效。当地种植户黄友荪感慨道:“黄教授带来的技术非常实用,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黄喜根长期深入农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助农增收的实用技术。2023年,他带领团队入驻新干县商洲枳壳科技小院,针对枳壳种植中的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等问题,提供精准技术指导。 2024年,他再次带队赴瑞金开展“党建+科技”服务,深入蚯蚓养殖基地和水稻育秧现场,指导蚯蚓养殖、有机肥生产和水稻育秧技术,助力生态农业发展。为农业企业提供了大量技术支撑。由于在科技助农方面的突出贡献,他连续7年荣获校“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2024年获得“江西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学家精神。 四、甘于奉献:服务社会显担当见真章 除了教学和科研,黄喜根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作为江西省化学会理事、科技厅医药环境组专家,他多次参与环保政策咨询、技术评审等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专业支持。他还利用专业知识,为食品、化工等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助力产业升级。 在同事眼中,他是“工作狂”,常常加班到深夜;在学生心中,他是“引路人”,总是耐心解答每一个问题;在农民朋友看来,他是“贴心人”,真心实意帮助他们解决难题。 黄喜根始终认为,科研的价值在于服务社会。他积极参与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利用纳米材料技术修复受污染的土壤和水体,为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他还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生物质能源开发,探索绿色可持续的燃料合成方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他带领团队研发快速检测技术,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他的事迹被江西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成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社会的典范。 从实验室到田间,从课堂到乡村,黄喜根老师用30年的坚守,诠释了一名高校教师的使命担当。他既是科研创新的探索者,又是乡村振兴的践行者,更是服务社会的奉献者。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江西好人”,不仅是学术上的佼佼者,更是心怀家国、造福社会的时代楷模。让我们向黄喜根博士学习,以科技之力助推江西高质量发展,让知识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 黄喜根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学者不仅要在实验室里探索未知,更要把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力量。他教书育人,培养栋梁之才;他科研创新,推动技术进步;他扎根农村,助力乡村振兴。他的故事,是新时代知识分子爱国奉献、服务人民的生动写照。 2023年,黄喜根教授获得2023年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见图3),这是对他多年奉献的肯定,更是对全社会的一种激励。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学习他的敬业精神,学习他的为民情怀,学习他脚踏实地、甘于奉献的品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需要更多像黄喜根这样的“江西好人”,用智慧和汗水,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图3:黄喜根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 |
下一篇:没有了